|
钢结构:引领我国建筑创新之路光明网北京5月22日电(记者李慧)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的意见》,国务院也批转国家发改委《关于201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传承,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创新驱动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企业家精神”也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向世界传递奋进中国的信心与希望。 企业家们的创新,为我们创造的不仅是物质形态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还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颠覆价值观念,企业家精神的内核离不开“创新”。 技术革新打造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结构用钢量占钢产量的比例为5%~6%,在量大面广的住宅建筑和中小跨度桥梁中,钢结构所占比例不到1%,未来我国发展钢结构产业空间十分巨大。 另一则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内建筑业企业科技投入经费年支出额占年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的平均比重达到了1.44%,同比猛增36%,其中钢结构等建筑新业态贡献尤为突出。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艺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创造,创新对于建筑行业至关重要。 以杭萧钢构为例,本部研发中心从最早的只有十几名研究人员,到如今已有300余人,其中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博士、硕士等职称及学历的中高级人才110余人,并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与福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著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除此之外,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团体中也不断涌现出大批像“焊接大师”刘克敏这样技术过硬、爱岗敬业、不断钻研的模范工人,他们也是杭萧钢构技术革新之路上的生力军。 在坐拥如此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合作单位及优秀技工的条件下,杭萧钢构在技术创新的路上不断砥砺前行。1997年,杭萧钢构受邀参加安徽省“九五”期间第一号重点工程奇瑞汽车发动机厂厂房的招投标,结果正撞上了一家位居世界500强、有“百年轻钢企业”之称的美国跨国公司,在与美国公司相比用钢量较高的劣势情况下,杭萧钢构的设计部门在董事长单银木的带领下改变传统的设计,用创新性的思维独辟蹊径的拿出了一套优化的设计方案,以节省35%的用钢量击败来自美国的这家世界钢结构巨头,顺利拿下了项目。 在技术创新所建立的领先优势之下,杭萧钢构开始谋求转型,从生产商转向输出技术、管理和品牌的服务商,创新性的发展出“共享”型的商业模式。自2014年起,杭萧钢构通过战略合作进行技术、品牌等输出,以资源使用许可的方式开启新商业合作模式,将自主创新研发的“钢管束组合结构住宅体系”等精尖技术授权给全国20多个区域中有实力的相关联企业51家。“居得其所,乃至生命庇护所,是我们致力于不断创新的动力。”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公司杭萧钢构董事长单银木表示,杭萧钢构30余年在钢结构建筑上的坚持,是希望通过在建筑上的不断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改变人们的居住形态,营造更舒适、安心、健康的居住环境。 把工匠精神作为创新源泉 2001年杭州庆春路与中河路交叉口一座名为“瑞丰国际商务大厦”的钢结构大厦拔地而起,这座24层高、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的“中国钢构第一楼”在杭萧钢构的先进技术体系下仅6个月就顺利完工,它的出现从设计和施工上彻底改变了中国建筑业钢筋混凝土结构造房的传统思路和作业方法,这座建筑所采用的钢结构技术被建设部列为高层组合结构建筑的示范,直到今天,瑞丰商业大厦的诸多工程、技术标准依旧是国内钢结构大楼的“行业标杆”,目前国内70%以上的商务写字楼都采用着这套体系。 多个“第一”成为更坚实的见证。总建筑高度达331米的中国民生银行大厦成为2005年武汉最高的钢结构摩天大楼,这座68层直插云霄的钢结构摩天大楼由杭萧钢构设计、建设,用2.4万吨国产优质钢材打造,是我国第一座由土建改为钢结构的超高层建筑,它的诞生也从此结束了我国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国外垄断的历史;国内最大的钢结构住宅群——武汉世纪家园,2009年由杭萧钢构操刀主体建筑,几乎不用一块黏土砖,是国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国产化的绿色、环保、节能、抗震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项目,被国家住建部列为科技示范工程和推广项目。这些项目生动诠释了建筑行业的“工匠精神”。 在国家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钢结构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体系,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郝际平分析指出,钢结构建筑作为工业化生产特征明显的建筑产品,必须走标准化和通用化、精细化的发展之路,国家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的纲领性文件,我们钢结构行业的企业、专家都要顺应这一趋势,推动钢结构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升级。 |